欢迎来到 免费的舆情网站不用下载直接打开-百度百科
全国咨询热线:0781-986812
元代遗珍重现,品永乐宫古建与壁画传世之美
  来源:免费的舆情网站不用下载直接打开-百度百科  更新时间:2023-12-10 12:53:05

原标题:元代遗珍重现,元代遗珍品永乐宫古建与壁画传世之美

“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展”现场  ,重现之美观众可近距离欣赏由3D打印技术“复原”的品永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细节。

三清殿壁画《朝元图》西铺 。乐宫

展开全文

永乐宫雕塑残件。古建

栱眼壁游龙花叶悬塑。壁画

杜君秀道教造像碑 。传世

“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展”海报 。元代遗珍

永乐宫重阳殿西鸱吻。重现之美

与建造永乐宫有关的品永贵由皇帝空白旨书公据 。

刚刚过去的乐宫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广东各文博单位迎来旅游热。古建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与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合办的壁画“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展”更是人气高涨。展览围绕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传世元代宫观建筑群——永乐宫,依托151组222件(套)展品,元代遗珍涵盖建筑构件 、造像碑、彩塑 、纸质文献 、拓片、档案多个类别 ,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运用 ,再现了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的壮阔恢弘。此次展期持续至2024年1月7日,将为羊城观众提供一场为期三个月的艺术盛宴 。在展览开幕之际,南都记者专访了本次展览策展人郑颖,由她娓娓道来一段关于永乐宫建筑、壁画 、道教文化 、迁建等全方位的故事。

从永乐宫看“元代官式建筑”典范  

正所谓“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据统计,仅是元代建筑便多达354处 。永乐宫的原址就位于今山西芮城县永乐镇 ,相传为吕洞宾诞生地 ,唐以前已建有吕公祠 。伴随全真教在金元之际崛起,吕公祠扩建为观。在此基础上 ,由全真教大师宋德方首倡、潘德冲主持修建的宫观,被赐名“大纯阳万寿宫” ,自1247年始,历时百余年全部建成。因其位于永乐镇,世人也称之为“永乐宫” 。

历经七百余年岁月起伏的永乐宫 ,是我国现存最早 、规模最大 、保存最为完整的元代官式建筑群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策展人郑颖向记者介绍 ,在现存的元代建筑中 ,永乐宫也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官式建筑群 ,今人称其为“元代官式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缘故出自一本叫《营造法式》的建筑专业书 。

自北宋《营造法式》出版后,为所有营造的规格、用材 、大小提供了官方的标准界定 ,建筑工匠们都参照这本书的尺度来营造 。而永乐宫的单体建筑,包括三清殿 、重阳殿、纯阳殿的规格 、尺寸和用材等方面都与《营造法式》相符 ,因此我们称其为元代官式建筑的典范  。

从建筑风格上看,永乐宫在继承宋 、金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总体布局舒朗,单体建筑宏伟开阔,作为全真教的东祖庭 ,它在布局上就体现了全真宫观的特点 ,“例如它的三清殿 、重阳殿、纯阳殿在一条中轴线上 ,从南到北的规格依次递减,突出了最南面主殿三清殿的规格 。其次 ,它仅仅突出一条中轴线,东西两侧没有再设置其他的配殿或额外的建筑 ,打破了左右均齐对称的布局。”策展人郑颖说。  

建筑 、壁画、塑像三合一的艺术宝库  

此次展览最重要的展品集中在建筑构件部分,展出的元代原木构件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且体量非常庞大。而最精彩莫过于一组三清殿琉璃正脊脊身及东西鸱吻 ,全长足足有14米,用色绚丽,繁复精美  。“即使是对于不了解历史背景知识的观众来说,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鸱吻的美 ,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力 。”郑颖说 。

整个脊身花束艳丽,东西两仅仅琉璃鸱吻高有三米 ,巨龙盘曲,张口吞脊,怒目圆睁 ,气势非凡 。整体采用了孔雀蓝釉 、绿釉 、赭色釉,各种颜色的运用让它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

在采访中 ,策展人郑颖告诉记者,这件展品比较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山西省在元代时期琉璃工艺的发展,用色越来越丰厚 ,在工艺上则采用了堆花脊塑的方式,在形式和技艺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此外 ,一点儿小的木作构件也值得细细品味 ,都是元代小木作中的上乘佳品 。例如“栱眼壁游龙花叶悬塑” ,以盘龙花叶悬塑彩绘,替代了纯粹平面的彩画,独具匠心;内侧以沥粉贴金的游龙和行云穿插盘绕,龙的姿态随行云而异,色彩对比强烈 ,栩栩如生 。另一件三清殿的阑额,外侧透雕缠枝牡丹 、流云 、行龙图案,施彩及沥粉贴金,华美富丽,生机盎然。在这里,策展人郑颖特别指出 ,元代时期的龙的造型比较有特点,头比较扁小 ,身形也比较纤细,显得蜿蜒灵动。

虽然永乐宫被称为建筑 、壁画  、塑像三合一的艺术宝库,但是并没有完整的塑像被保存下来,目前发现的都是一点儿残块 。但这些雕塑残件中,仍保存着破译其原初形象的蛛丝马迹  。它们与建筑、壁画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明的道教宇宙世界。尤其这些残块上大量使用了“沥粉贴金”的成熟技法  ,使其呈现出立体突出 、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值得细细品味 。

除了建筑、壁画 、塑像,永乐宫还有几件纸质的文书文献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例如那一卷宋金印刷版的《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存世稀少,难得一可见 。

“首先,作为经书来说,它在道教里本身就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被尊为‘万法之宗’ ,而且是宋金的印刷版 ,能保存到今天的非常稀少 ,这是一件很珍贵的展品 。”郑颖说,展览中还有几件工具文书,是蒙古汗廷早期颁发给全真教教士或道观的文书、凭据。“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蒙古汗廷对宗教的管理制度,以及他们给予全真教的一点儿政策的优待 ,具有必定的史学研究价值 。”  

前无古人的永乐宫迁建工程  

永乐宫在明清趋于没落 ,最终湮没山野,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可见天日 。

1951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勘查时重新发现永乐官 ,其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各殿内的壁画绝大部分为元代原作。作为中国建筑史和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瑰宝  ,永乐宫的重现震惊了世界 ,专家学者纷纷到访考察 ,形成了有关永乐宫研究的早期成果及影像资料。

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是中国佛教考古的重要开拓者,他在《永乐宫调查日记》中写道:“得知不仅建筑完好  ,且保存重大面积的元代壁画。此惊人发现 ,除震动文物界和艺术界外 ,我们考古工作者也受到强烈吸引 。”

1956年,三门峡水利工程开头兴建,国务院决定将当时处于工程淹没区的永乐宫整体搬迁到芮城县北的古魏城遗址内 ,即永乐宫现址所在。迁建工作于1956年正式启动 ,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直接领导永乐宫迁建工程。1958年完成准备工作 ,1959年2月迁建工程正式开工,1965年底基本竣工。历时整整十年,成功将永乐宫从原址迁移到二十公里之外的现址 。

可以说 ,永乐宫的迁建工程在组织形式、保护理念 、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开创性 ,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

“永乐宫的迁建工程是史无前例,无从借鉴的,在此之前从没有过对这种不可移动的国  宝建筑进行整体迁建的历史,也没有一切经验或是可以借鉴的技术做法 ,全部都是专家们摸索出来的。”郑颖告诉记者 。

首先 ,新址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山和水的大环境 ,以及运输的便利性 。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最终选择在今天芮城县古县城的中心位置 ,即芮城县北五龙庙邻近 。

“当时国家经济也比较困难,要运输这么大型、珍贵的国宝建筑和壁画 ,难度非常之大。除了用汽车这种机械手段 ,甚至需要用人力来推车的方式来运输。”

壁画迁移保护工程是整个永乐宫迁建工程的核心 。在没有一切壁画保护工作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 ,永乐宫迁建团队集思广益 、自力更生,研发出一套完整的壁画揭取、包装 、运输、加固  、修复、安装的技术和方法 ,成功揭取了约1000平方米壁画及栱眼壁画 ,并按照原样完好安装在新址 ,是我国壁画保护史上的一次壮举。

“切割壁画要尽量保存它的一个完整画面,同时要避开人物的面部和一点儿工艺绘画的精细部分 ,因此每一块切出来大小不一 ,对工作人员和切割工具的考验都是非常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困境下 ,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总投资220万元 ,组建了拥有数十名专家 、技术人员及600余名匠师、工人的搬迁团队,跨地区、跨部门 、多行业合作 ,自力更生  ,攻坚克难,完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摸索出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可贵技术和理念。时人筚路蓝缕,开创性地完成永乐宫整体迁建工程,让其在山水形胜之地——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文脉永续 。

迁建后,永乐宫的修复和保护的工作也在一直持续进行 ,以壁画为例,专业人员会不断地观察壁画的保存情况,随时关注壁画在日复一日的光照下产生的变化 。“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例如说3D打印和数字化修复,可以尽量让观众看到壁画在以前的色彩效果,同时会对曾经重新拼贴过或缝隙的地方进行二次修复 ,这样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着。”郑颖说 。

这些成果,在本次大展上都有充分体现。  

3D打印技术呈现永乐宫壁画“细节之美”  

永乐宫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闻名中外 ,是中国现存寺观壁画中规模最宏大 、题材最丰厚 、画技最高超的典型代表 。

永乐宫壁画艺术继承了唐 、宋绘画传统  ,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这得益于晋南出色的画工群体运用高超的绘画技法,将神俗共面、形塑天人,并为其赋神 。同时,中国古代画塑一体,永乐宫以壁画为主体 ,融汇彩塑等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永乐宫多元的装饰艺术 ,并借由丰厚的图像符号与共同遵循的视觉语言系统 ,使空间充盈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出恢宏的道场仪式 、生动的世俗画面和永恒的艺术空间。

据郑颖介绍 ,总体而言永乐宫壁画的绘画技法是从唐宋时期壁画人物画的技法流传下来的 ,它的线条采用了铁线描、兰叶描 、高古游丝描等传统的壁画绘制技法,色彩中添加了矿物颜料 ,色彩浓郁,层次丰厚 。

对此次展览来说 ,在绘画技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壁画对于道教神祇的展示,三清殿《朝元图》共画有290位道教神祇,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道教人物神仙的形象,值得大家去细看的是这些人物的神态 ,蕴含的道教的图像元素以及它背后的道教文化涵义  。

“我们也希望大家能更多留意到除了绘画技法以外,图像所蕴含的道教文化意涵,了解壁画背后深刻的道教文化内核,因而永乐宫作为当时全真教的东祖庭 ,它的建筑建造和壁画绘制都是和道教文化密不可分的。”郑颖说。

展览也通过数字展示、3D打印技术,向观众呈现永乐宫壁画的细节之美。广东省博物馆为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和互动体验方面也进行了一点儿新尝试 。巨作《朝元图》以工笔重彩勾填画法体现了以六帝二后八位主神率领近290位神仙朝拜三清的浩荡场面,人物所着服饰冠帽绚丽多姿 ,服饰上的纹样更是繁复、精细  、华美 ,人物神态各异 ,各有千秋,以3D打印呈现的原大《朝元图》能让观众们看清更多壁画上的绘画细节。

通过数字化修复技术  ,700年前的永乐宫壁画 ,青绿山水和鲜亮的色彩,以动画效果不断交织变幻,重新回到我们的眼前 ,带来一场壁上丹青的视觉盛宴。

链接

永乐宫大展中的“广东特点”

围绕此次“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展”主题,广东省博物馆也从馆藏中遴选了几件精彩展品加入。据策展人郑颖介绍,永乐宫的纯阳殿有一幅现存较早的以八仙过海为题材的绘画  ,此次以3D打印的方式呈现在展厅中  ,但此八仙班列中有徐神翁而无何仙姑。

从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这幅明代绘制的《明人八仙会集图轴》中 ,我们可以看到了熟知的何仙姑的身影 。八仙最早以组合形式出现是在元代,初期成员并不固定 ,至明代最终定型 ,分别是钟离权、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 、蓝采和 、何仙姑。两幅作品并置 ,为我们留下了八仙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珍贵的演变痕迹。

另一件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是一件清代的云龙纹法衣,此件法衣衣身以湖绿色素绸为底  ,衣缘绣三组双龙戏珠纹、八卦纹,下摆彩线绣山岳 ,盘金线弧圈状如海水 。背面正中仙塔象征道教世界最崇高玉京山的郁罗箫台,围绕塔身饰五岳真形图、暗八仙纹 、红莲纹。外间三组双龙,衣领左右圆圈内分别为金乌 、玉兔象征的日月,中间三个金线盘绣圆圈象征道教三清天,整件长176厘米 ,高135厘米的法衣绘制了各种道教元素的图案 ,富丽精美 。

与之相呼应的是永乐宫壁画中的玄元十子 。郑颖指出 ,此次展出壁画内容聚焦在玄元十子身上的那一件道袍,道袍上也是绘制了十洲三岛等道教所推崇的图案 ,这件广东馆藏的清代法衣 ,正好将玄元十子壁画的平面效果进行了立体化的展现 。

广东省博物馆为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和互动体验方面也进行了一点儿新尝试。永乐宫壁画上的神仙衣冠有多华丽 、纹饰有多精美呢?除了有以3D打印呈现的壁画之外 ,展览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选取了永乐宫壁画上有特点的的纹饰,对它们进行数字修复和再提取 ,设计出一个动态光影的体验空间 ,观众可以在里面和古典纹饰打卡拍照  ,感受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艺术韵味 。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图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松阳

电话:0783-987090

传真:0793-986856

邮箱:zuoquanxian923@163.com

0.1613

Copyright © 2023 Powered by 免费的舆情网站不用下载直接打开-百度百科  sitemap